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师(2/3)

月,他简装出发,遍访香港、澳门、菲律宾、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缅甸等地。他假枰场之车马,作救国之呼吁,通过“义赛”形式,宣传抗日救亡,劝募捐款。为了吸引更多侨胞观摩棋赛,扩大救亡劝募的效果,他除了采用平时常用的棋赛形式如二人对抗赛,盲目表演赛,单骑车轮赛之外,还独具匠心,别开生面地在马六甲、吉隆坡、槟榔屿等地举办前所未见的棋赛表演,即划地作棋盘,将人当棋子,选出三十二位青年男女化装成棋子,各就其位在广场上进行比赛。听他的口令在棋盘上有序移动、拼杀,观众则在周围呐喊助威,内外互动,精彩非凡,还不时有侨胞呼喊:“国难当头”“万众一心”“爱我中华”等口号,群情沸腾,劝募捐款的效果更佳。他回忆说散场时,爱国侨胞纷纷解囊捐献,许多女侨胞争先恐后地向捐款箱投入自己身上佩戴的金银珠宝首饰,侨胞们那种“抗日救国,匹夫有责”的热烈场面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
在五位巡回大使中,爷爷的巡回地域最广(七国),工作条件最艰苦,华侨中的穷人最多(多为华工),汪伪特务的活动最猖狂(有一次汪伪特务竟用手枪威逼他停止抗日宣传,不准他在槟城停留),留驻的时间最长(一年多),可是成绩最卓著(共募得捐款五千余万元,金银珠宝首饰无数,并动员华侨技工、技师三千三百余人回国服务)。他严于律己,公而忘私,与其他巡回大使不同,不携带大批随员、秘书和翻译,除领取安家费三千元外,不支国库分文,还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国库。拳拳丹心,日月同昭,充分显示出一个爱国象棋家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,把自己奉献给抗日救亡大业的赤子之情和赴汤蹈火,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。

1939年春,他回到陪都重庆,不顾长期劳累导致的体虚乏力,继续在大后方许多城市辗转奔波,多次举行象棋大会,致力于抗日募捐工作,慰劳伤兵,并在《大公报》开辟专栏,宣传团结抗日,刊登“兴中扫日”“扫除丑虏”“抗战到底”“最后胜利”“锄奸诛伪”“焦土抗战”“严惩祸首”等残局,坚持团结抗日,反对反共投降,切中时弊,策励国人。

抗战胜利后爷爷又为争取民主和平,反对内战独裁而呼吁,这时体现在棋中的爱国情感,已由忧愤国事的感慨上升到反对当局腐败和建立新中国的憧憬上,涌动着再次为国家民族奉献的赤诚。他继续用象棋残局明志,在《大公报》上发表了“止戈为武”“救民水火”“制止内战”“暴政必败”等残局,强烈反对内战与独裁。为此曾惨遭国民党特务殴打致重伤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爷爷终于迎来了中国象棋的春天,他积极投身到建国后的各项工作中去。他历任平阳县劝募公债委员会主任,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,第一、二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,全国象棋锦标赛总裁判长,上海市政协委员,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等职。耄耋之年任然积极投身于群众性象棋活动,培养新手,潜心研究祖国象棋艺术,伏案著述,笔耕不辍。1981年9月以90岁高龄参加温州市举行的全国象棋赛,并担任顾问。岁高龄著述出版《象棋指要》一书,把自己90年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成果留给后代,继续为弘扬象棋文化而不懈努力。

爷爷酷爱象棋,为传承和发展象棋文化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,开创了中国象棋的新时代。他对象棋文化事业的贡献甚多,概括起来就是传承与创新,将古老的中国象棋文化引向现代化。具体说来,主要有以下几点:

第一,他是我国现代象棋运动的开拓者。

中国象棋历史悠久,名家辈出,几千年来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,社会基础深厚。但长期以来,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目中却被视为“贩夫走卒下品,不入大雅之堂”。从前“公卿士大夫”和“骚人墨客”爱好的所谓琴棋书画中的“棋”并不是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象棋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师〗地址https://wap.558u.net/44_44031/832_2.html